4)569章_带着成都回三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起掩秘,便有孙程杀人之事。这是天下之大忌,一定不可以做的。”

  于是乎,梁太后便决定听从李固的建议,连夜发丧。

  在汉冲帝与汉质帝死亡之后,皇太后梁妠因为连遭不幸之事,将朝廷大权交给三公等辅佐大臣,而李固所提出的建议,梁妠大都予以采纳,凡是作恶的宦官,一律被排斥和遣退,天下人都期望政治清平,然而梁冀却对此深恶痛绝,毕竟李固抢了自己的权利。

  汉顺帝时所任命的官吏,多数不按常规次序,所以官职混乱,所以等到李固当政时,奏准免职的官员有一百余人。这批被免职的官吏,既对李固怨恨,又迎合梁冀的意旨,于是共同写匿名信诬告李固,在奏章呈上后,梁冀面见皇太后梁妠,请求将奏章下交有关官吏查办,皇太后梁妠没有听从,所以梁冀对李固更加怨恨了。

  在拥立汉桓帝一事上,梁冀先是劝说梁妠,先将李固免职,最后立刘志为帝(即汉桓帝),并且与宦官唐衡、左悺一道向汉桓帝诬陷杜乔说:“陛下先前将即位时,杜乔和李固反对,认为您不能胜任侍奉汉朝宗庙的祭祀。”

  这时汉桓帝知道,自己又找到了两个合适的队友,由此在明面上表现得对杜乔和李固心生怨恨。

  到了建和元年,汉桓帝初立,甘陵人刘文不服,与南郡刘鲔联合“谋立”清河王刘蒜,而李固、杜乔两人原来固然赞成立刘蒜也帝,但是他们二人并没有参与这次政治活动,结果工于心计的梁冀却巧妙地将这件事与李固、杜乔挂起勾来,这当然是极狠毒的一着,因为梁冀认为,在立帝问题上,汉桓帝对李、杜二人早就埋下私怨,如今又是刘文、刘鲔的同谋者,岂能为皇帝所容忍!

  于是呼,李、杜两人被捕下狱,但是梁冀对李、杜的诬陷激起了社会的不平,李固的学生渤海王调,戴着木枷上书,与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也到宫门外请愿,所以梁太后怕事情闹大了,被迫放李固出狱,于是京师人得知,欢喜若狂,街头巷尾欢呼万岁,结果梁冀愈迫害李固,李固的威望就愈高,李固的威望愈高,梁冀就愈害怕李固。

  当梁冀得知洛阳人民欢呼李固出狱,大为惊恐,从而也就最后下了杀李固、杜乔的决心,但是处死李固的罪名是什么呢?还不是旧事重提,继续诬告他与刘文谋立刘蒜。

  本来与李固一同上书建议立刘蒜为帝的司徒胡广和司空赵戒,当李固与梁冀抗争到底时,他们却临危退缩了,所以他们俩被分封为了安乐乡侯和厨亭侯,而在李固在牢狱中的时候,还给胡广和赵戒写信说,你们享受着汉王朝的高官厚禄,却眼看着王朝的覆灭而不顾,难道你们不怕历史对你们的惩罚吗?!

  这种人理所当然地要遭到人们的卑视,所以,当时京城洛阳流传有这样的谚语:“万事不理问伯始,天下中庸有胡公”。

  还有名盛一时的经学家马融,他门生遍天下,不少名士贵人出自他的门下,马融本人也很自负,自认为注疏经书,贾逵“精而不博”,郑众“博而不精”,“既精既博”,只有他马融。

  结果最初马融也恃才自傲,与梁冀等外戚顶撞,但是吃了几次小小的苦头,他就软下来了,上奏处死李固,就是梁冀要他写的,与此同时,他还为梁冀写了《西第颂》来拍马屁,由此可见在这文士之中,也有有软骨头的。

  不过就在梁冀准备处死李固与杜乔的时候,汉桓帝暗中出手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sw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